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预制菜包装、贮存和运输的基本要求、技术规范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预制菜的生产、流通及相关环节的包装、贮存和运输活动。
Title:Specification for Packaging,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Ready-to-eat Foods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15T 58-2023《预制菜包装、贮存、运输规范》是由安徽省安庆市发布的标准,于2023年正式实施。该标准对预制菜的包装、贮存和运输进行了系统性规定,旨在保障食品安全、延长产品保质期并确保配送质量。
以下是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包装材料要求:标准明确指出,预制菜的包装材料应选用无毒、无害、清洁且符合国家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的材质。这包括内外包装均不得含有有害物质,如塑化剂等,并且包装表面需光滑平整,避免划伤食品或影响密封性能。此外,包装材料还应具备一定的阻隔性,防止氧气、水分及异味进入。
2. 标识与标签:预制菜的包装上必须清晰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储存条件、生产企业信息等内容。特别强调了需要标明产品的最佳食用日期以及具体的储存温度范围(通常为冷藏0℃~4℃或冷冻-18℃以下)。对于不同种类的预制菜品,还需根据其特性增加特定标识,比如过敏原提示、烹饪指导说明等。
3. 贮存环境控制:在仓储环节,要求冷库温度保持稳定,冷藏区温度应在0℃至4℃之间波动不超过±1℃;冷冻区则需维持在-18℃以下。同时,库房内湿度也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另外,不同类型的预制菜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尤其是生鲜类与即食类产品要严格分区管理。
4. 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运输车辆必须配备制冷设备,并定期检查维护以保证正常运转。装卸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碰撞造成包装破损。长途运输时还需采取保温措施,确保途中温度变化幅度不会超过允许范围。到达目的地后,应及时将货物移入符合要求的存储设施内,尽快完成入库操作。
5. 检验方法与规则:为了验证上述各项指标是否达标,标准提供了详细的检验程序。例如通过目视检查来确认外观完整性;利用温湿度计测量实际环境参数;采用化学分析手段检测包装材料成分等。所有检测结果都必须记录归档备查。
以上只是部分关键条款的深度剖析,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灵活调整执行策略,确保整个供应链体系始终处于受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