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然林管护绩效评价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流程及结果应用。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行政区域内天然林管护绩效的评价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Natural Forest Conser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208-2023 天然林管护绩效评价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升天然林管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4.1 管护责任落实情况
该条款要求对管护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具体包括:是否明确各级管护主体的责任范围;是否有完善的管护制度及操作规程;管护人员是否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这一部分强调了责任主体的重要性,确保每一环节都有专人负责,避免出现管理盲区。
5.2 生态保护成效
生态保护成效是衡量管护工作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之一。本条款规定应从森林覆盖率变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状况、土壤保持能力等多个维度来考量。例如,通过对比历史数据与当前数据,分析天然林面积的变化趋势;监测区域内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及其栖息环境改善程度等。这些量化指标能够直观反映管护措施的实际效果。
7.1 经费使用合理性
经费使用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管护工作的可持续性。此条款指出需审查年度预算编制是否合理、资金拨付是否及时到位以及各项支出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内部审计,防止挪用或浪费现象发生。只有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9.3 社会参与度
提高社会公众对于天然林保护的认知和支持水平也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日常巡查、宣传教育活动中去,并给予适当奖励机制激励更多人加入进来。此外还应该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天然林保护事业的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整个标准框架下的一部分内容,但它们涵盖了天然林管护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希望通过对这些核心条款的理解与执行,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