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柴达木盆地梭梭育苗和造林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柴达木盆地地区梭梭的人工育苗与造林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and Afforestation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in Qaidam Bas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205-2023 柴达木盆地梭梭育苗造林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柴达木盆地地区梭梭树种的育苗和造林技术制定的地方标准。这项标准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育苗环节中,该标准强调了种子处理的重要性。其中规定,采集的梭梭种子应在15天内完成清选工作,并要求种子纯度达到85%以上,发芽率不低于75%。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种子的质量,确保其具备良好的萌发能力。此外,还指出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采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半小时的方式,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为后续生长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在圃地选择与准备方面,标准明确指出应优先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土层深厚的沙壤土地块作为育苗基地。同时要求圃地周围无污染源存在,并且土壤pH值控制在7.5到8.5之间。这表明在选址时不仅要考虑地形条件还要兼顾环境因素,以保证幼苗健康成长。另外,还提到整地时要深耕细作,施足基肥,通常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30吨左右,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苗木快速发育。
再者,在育苗管理措施上,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密度控制要求。即每平方米播种量为100至150粒,出苗后要及时间苗,保持株距合理。当幼苗长至10厘米高时开始追肥浇水,每次施肥量不宜过多,间隔时间也不宜过短,一般每半月施一次氮磷钾复合肥即可。这样的管理方式既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满足植株生长需求,从而提高成活率。
最后,在造林阶段,标准特别强调了适地适树原则的应用。即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造林模式,比如在流动沙丘地区可采用带状或块状配置法,在固定半固定沙地则适宜采用行间混交种植。并且还指出造林初期要加强抚育管护,包括定期除草松土、防治病虫害等措施,直至新栽植的梭梭树稳定扎根为止。
综上所述,《DB63T 2205-2023 柴达木盆地梭梭育苗造林技术规程》从种子处理、圃地选择、育苗管理到造林实施等多个环节都给出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这对于提升梭梭造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范,不仅可以有效恢复和保护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