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的基本原则、数据准备、计算方法及成果验证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海湾纳潮量的数值计算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Tidal Volume in Bay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685—2023 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海湾地区纳潮量数值计算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内具有纳潮功能的海湾区域,包括但不限于莱州湾、胶州湾等。它规定了从数据收集到模型建立再到结果验证的一系列流程,确保计算过程科学合理。
2. 术语和定义:
- 纳潮量:指特定时间内进入海湾的海水体积总量。
- 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程序对实际物理现象进行近似再现的方法。
- 潮波传播系数:描述潮汐波在某一介质中传播特性的重要参数。
3. 基本要求:
- 数据来源应准确可靠,优先采用官方发布的高程数据集及海洋观测站提供的实测资料。
- 建立数学模型时需考虑地形变化、水深分布等因素,并选用适合当地条件的网格划分方式。
4. 计算方法:
- 初始条件设定:根据历史记录确定初始时刻的水位高度与流速分布。
- 边界条件处理:对于开放海域一侧可假设为辐射边界或周期性边界;而对于陆地一侧则设置为零通量边界。
- 时间步长选择:为了保证计算精度同时兼顾效率,推荐采用变步长算法。
5. 质量控制措施:
- 定期对比模型输出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之间的差异,必要时调整参数设置。
- 对于极端天气事件下的特殊情形,应开展额外敏感性分析以评估模型适应能力。
6. 报告编制:
- 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背景介绍、所用方法概述、主要成果展示等内容。
- 图表形式直观表达关键信息如潮位变化曲线图、流量分布云图等有助于读者理解。
以上仅为部分重点内容解析,完整版还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深入研究。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