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桂花苗木培育的术语和定义、苗圃地选择与准备、繁殖方法、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出圃要求等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桂花苗木的培育及生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Osmanthus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桂花苗木培育技术规程》(DB3505/T 6—2023)是福建省泉州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性技术标准,旨在规范桂花苗木的培育过程,提高苗木质量和成活率。以下从该规程中挑选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苗木选择与处理
规程要求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或二年生桂花苗作为繁殖材料。对于插穗的选择,应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长度控制在10-15厘米之间,且保留顶部2-3片叶子。插穗剪取后需立即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小时以上,以防止水分流失,确保插穗活力。
圃地准备
圃地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种植前要深耕土壤,并施足基肥。基肥一般采用腐熟的有机肥料,每亩用量约为2000-3000公斤。同时,圃地四周需设置有效的排灌系统,保证雨季不积水,旱季有水源供应。
种植密度
根据规程规定,桂花苗木的种植密度应根据苗木大小及栽培目的确定。通常情况下,行距保持在40-50厘米,株距为30-40厘米较为适宜。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苗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促进其健康发育。
栽培管理
规程强调了日常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适时浇水、施肥、修剪等环节。其中,浇水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即当表土干燥时及时补充水分,但避免积水。施肥则需结合实际情况,在苗木快速生长期适当增加氮肥比例,而在开花期则应多施磷钾肥。此外,定期修剪能够去除枯枝败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有助于提高苗木质量。
病虫害防治
规程指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病虫害管理的基本方针。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田间巡查,发现病虫害初期立即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治理。例如,使用粘虫板诱捕害虫,或者喷洒低毒高效的农药来控制病情发展。同时,还提倡轮作制度,减少连作障碍带来的风险。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桂花苗木培育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选苗到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特别注重生态友好型农业理念的应用,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希望从业者能够严格按照规程执行,共同推动桂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