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石窟寺预防性保养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范围内石窟寺类文物的预防性保养工作,其他地区可参考执行。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ventive Maintenance of Grotto Templ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4
国际标准分类号:07.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870—2023石窟寺预防性保养技术规范》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石窟寺保护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窟寺预防性保养的基本要求、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适用于山西省内所有石窟寺的日常维护与保护工作。这一条明确了标准适用的地域和对象,为后续具体条款提供了执行依据。
2. 术语和定义
- 预防性保养:指在石窟寺出现明显损害之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防止或减缓其自然或人为破坏的过程。
- 风险评估:对可能影响石窟寺安全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这一条明确了核心概念,有助于理解后续技术要求背后的逻辑。
3. 环境监测
标准要求定期监测石窟寺周围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并建立长期数据库。当环境变化超出预设阈值时,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对于湿度过高可能导致微生物生长的问题,应加强通风设施的使用。
4. 病害识别与记录
提出要采用专业设备和技术手段,如红外成像、三维扫描等,对石窟寺表面及内部结构进行检查,详细记录发现的所有病害类型及其位置、面积等信息。这一步骤对于制定后续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5. 材料选择与应用
在进行修复或加固时,优先选用与原材质相匹配且具有较好耐久性的材料。同时强调施工过程中需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保留文物的历史真实性。比如,在修补裂缝时,应选用颜色相近、质地相似的填充物。
6. 应急预案
针对突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或其他意外情况(如游客踩踏),制定了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但不限于紧急疏散路线规划、救援物资储备以及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等内容。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处置工作。
以上仅为部分重要内容解析,实际标准还包括更多细节规定,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延长石窟寺寿命,传承文化遗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