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然林下山参培育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选地与整理、种源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天然林下山参的培育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Forest Ginseng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3T 014—2023 天然林下山参培育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鸡西市发布的关于天然林下山参培育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天然林下山参”的定义,即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于天然林下的山参。这一定义强调了山参的自然生长环境,为后续的培育提供了基础概念。
二、环境条件
标准指出,培育区域应选择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丰富、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区。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上,年平均气温应在2℃至6℃之间。这些条件确保了山参能够在接近其自然生长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种源选择
规定种源需来源于无病虫害、品质优良的野生或人工种植的山参植株。种子采集后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并在低温条件下保存。此条旨在保证种苗的质量,提高成活率。
四、种植密度与管理
建议每平方米种植数量控制在20株以内,以利于通风透光及个体发育。同时要求定期除草、松土,每年至少施肥两次,使用有机肥料为主。通过合理的密度安排与科学管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山参健康生长。
五、病虫害防治
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设置防虫网、粘虫板等作为主要防控手段;化学药剂仅限于必要时使用,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此举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保障了产品质量。
六、采收标准
明确指出山参从定植到首次采收不得少于8年时间,具体采收时期根据实际生长状况确定。对于不同部位(如根部、茎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指标,比如根部长度不得低于15厘米,含水量不超过70%等。
七、记录档案建立
要求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包括但不限于种源信息、栽培过程中的各项操作记录以及收获情况等内容。这样做不仅便于追溯产品质量,也为今后进一步优化栽培技术积累了宝贵资料。
八、附录部分
附录A提供了详细的田间作业日志模板,帮助从业者系统地记录日常管理工作;附录B则列举了一些常见病害的症状表现及其对应的有效防治方法,供参考使用。
以上便是对《DB2303T 014—2023 天然林下山参培育技术规程》中关键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