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残健融合文体服务站的建设要求、服务内容、管理规范及评价改进。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范围内残健融合文体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Specification for Integrated Cultural and Sports Service Station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 Able-Bodied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03.08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1/T 134-2023 残健融合文体服务站建设与服务规范》是一项旨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条文出发,对标准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设施建设方面,标准明确要求文体服务站应具备无障碍通道、专用卫生间以及适合残障人士使用的健身器材等硬件设施。例如第5.1.3条指出,“服务站内所有出入口需设置坡度不大于1:12的无障碍通道,并配备扶手”,这确保了行动不便者能够方便进出。第5.2.2条规定“至少应配置一处带扶手的低位洗手池和紧急呼叫按钮”,这些细节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
其次,在人员培训方面,标准强调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第6.1.1条提到,“服务站工作人员需接受不少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包括但不限于沟通技巧、应急救护知识等内容”。这意味着为残障群体提供服务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服务意识,还必须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以便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
再者,关于服务内容的规定也相当具体。标准第7章详细列举了文体活动组织的具体要求,如定期举办适合不同年龄层人群参与的文化艺术类活动(第7.1条),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第7.2条)。同时,第7.3条特别强调了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措施,比如为视力障碍者安排盲文阅读区,为听力障碍者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等。
最后,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标准还提出了评估与改进机制。根据第8章的内容,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定期检查制度,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方式收集用户反馈,并据此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技术手段。此外,鼓励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评价,以增强公信力和透明度。
综上所述,《DB2301/T 134-2023》不仅为残健融合文体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导,也为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体现了政府对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关怀日益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