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粪污处理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措施及环境监测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牦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Yak Manure Treat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牦牛粪污处理技术规程》(DB5133/T 75-2023)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制定的一项地方性技术规范,旨在解决当地牦牛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粪污问题,实现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该标准对“牦牛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牦牛粪污”是指牦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及其混合物;“资源化利用”则指通过科学方法将牦牛粪污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的过程。这些定义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处理原则
标准强调了处理牦牛粪污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处理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同时注重资源回收,并确保最终产物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收集与运输
关于收集与运输环节,标准规定应使用专用设备进行密闭式收集,避免沿途泄漏。此外,还要求定期清洗运输工具以防止交叉污染。这一措施有助于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不受损害。
处理方式
本标准提出了多种处理方式供选择:
1. 堆肥法:适用于大规模养殖场,需控制好温度、湿度等条件;
2. 厌氧消化法:适合中小型规模养殖场,能有效降解有机质并产生沼气;
3. 自然晾晒法:简单易行但耗时较长。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质量控制
对于处理后的产物质量,标准设定了严格的标准。例如,堆肥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不得超过一定限值,pH值应在特定范围内等。这保证了最终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防护
最后,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定期体检以及建立应急预案等内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牦牛粪污处理技术规程》(DB5133/T 75-2023)从多个角度规范了牦牛粪污处理流程,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希望相关单位和个人能够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共同维护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