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数据脱敏工作的原则、流程、技术和管理要求,为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中的数据脱敏工作提供指导。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各组织和机构在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中开展数据脱敏工作。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Data Resource System - Part 5: Data Desensitization Work Guidel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20T 19.5-2023 数据资源体系技术指南 第5部分:数据脱敏工作指南》是四川省地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据脱敏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权威指导。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对数据脱敏工作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在标准的第5.1条中明确提出,“数据脱敏应遵循最小化原则”。这意味着在进行数据脱敏时,仅应对必要的字段进行处理,且脱敏后的数据需满足业务需求。例如,在客户信息管理中,只需对敏感字段如身份证号、手机号等进行脱敏处理,而不需要对客户的姓名、性别等非敏感信息进行操作。这一原则能够有效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同时保障数据的可用性。
第5.2条强调了“数据脱敏方法的选择应与数据类型相适应”。不同类型的敏感数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脱敏技术。对于数值型数据,可以使用数值变换或替换的方法,比如将工资数据按一定比例缩小;对于字符型数据,则可以采用字符替换或掩码技术,如将身份证号的后四位用“*”代替。选择合适的脱敏方法不仅能提高数据的安全性,还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第5.4条指出,“数据脱敏过程应具备可追溯性”。这要求在数据脱敏过程中,要记录每一次操作的时间、操作人员以及具体的操作内容。例如,当某一字段被脱敏时,系统应自动生成日志,包括脱敏前的数据、脱敏后的数据以及执行脱敏操作的用户信息。这种可追溯性不仅有助于事后审计和责任追究,也能在发生问题时快速定位原因并采取措施。
第5.6条提到,“数据脱敏后的数据应进行有效性验证”。数据脱敏完成后,必须通过一定的测试来确认脱敏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例如,检查脱敏后的数据是否仍然符合业务规则,或者验证脱敏后的数据是否会影响后续的数据分析结果。只有经过严格验证的数据才能投入使用,从而保证数据质量和业务连续性。
综上所述,《DB5120T 19.5-2023 数据资源体系技术指南 第5部分:数据脱敏工作指南》从多个维度规范了数据脱敏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保护手段。理解和应用这些条文,对于提升数据安全性、促进数据价值挖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