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季稻周年规模机械化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播种育秧、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双季稻周年规模机械化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nnual Mechanized Cultivation of Double-season R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12T 56-2023 双季稻周年规模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是湖北省地方标准,于2023年正式实施。该标准对双季稻周年规模机械化栽培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旨在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和产量。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规定应选用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高产品种。具体要求为早稻品种的全生育期应在85-95天之间,晚稻品种则为110-120天。这一规定确保了双季稻种植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避免因品种选择不当导致的季节冲突或产量下降。
二、整地质量
标准提出整地应达到“田平如镜、土细如面”的要求。具体指标包括土壤耕作层深度需达到20厘米以上,田块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这些指标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播种条件,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提高肥料利用率。
三、播种与移栽
标准建议早稻采用直播方式,每亩播种量控制在7.5公斤左右;晚稻则宜采用机插秧,秧龄控制在20-25天。同时强调插秧时行距保持在30厘米,株距15厘米,保证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四、肥水管理
在施肥方面,标准推荐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比例为2:1:1。具体施用量为基肥占总肥量的50%,分蘖肥占30%,穗肥占20%。水分管理上,要求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湿润促蘖、干湿交替壮穗,特别是在抽穗扬花期要保持田间有水层,以利于授粉结实。
五、病虫害防治
针对双季稻主要发生的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等病虫害,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建议采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在病虫害初发期及时施药,同时注重保护天敌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六、收获与仓储
标准指出当稻谷含水量降至14%以下时即可开始机械收割。收获后应及时晾晒或烘干至安全水分,并妥善储存,防止霉变。此外还强调了定期检查粮仓密封性和防潮设施的重要性,确保储粮安全。
通过以上关键内容的解读可以看出,《DB4212T 56-2023》不仅涵盖了从种植到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充分考虑到了机械化操作的实际需求,对于推动当地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