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珠母贝人工养殖的场地选择、苗种培育、养成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区域内大珠母贝的人工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Culture of Pinctada maxim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05T 0013-2023《大珠母贝人工养殖技术规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制定的地方标准,于2023年正式发布并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大珠母贝人工养殖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和质量控制等内容,旨在提高大珠母贝的养殖成功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珍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设施
标准条款:
- 5.1.1 养殖场应选择在水质良好、无污染、潮流畅通、风浪较小且便于管理的海域。
- 5.1.2 养殖设施包括筏式浮标系统、吊笼或网箱等,需符合国家相关渔业设施安全标准。
解读:
选择合适的养殖场所直接影响到大珠母贝的生长环境和健康状况。良好的水质条件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而稳定的潮汐流动有助于营养物质的输送。同时,合理的养殖设施设计可以有效避免因恶劣天气导致的损失,并确保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苗种选择与培育
标准条款:
- 6.2.1 苗种来源应当合法合规,优先选用经过检疫合格的健康苗种。
- 6.2.2 苗种规格应在3cm以上,个体均匀一致,无明显病害迹象。
- 6.2.3 苗种培育期间要定期投喂优质饵料,保持适宜水温(20℃~28℃),并注意水质调控。
解读:
优质的苗种是成功养殖的基础。合法合规的采购渠道保证了苗种的质量和合法性,减少了非法捕捞带来的生态风险。苗种的规格直接影响其存活率和成长速度,因此挑选大小适中、健康的个体至关重要。在培育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对于促进苗种快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日常管理
标准条款:
- 7.1.1 每周至少巡查一次养殖区域,观察大珠母贝的状态变化。
- 7.1.2 定期清洁养殖设备,防止附着物积累影响水流交换。
- 7.1.3 根据季节调整饲料种类及投放量,确保营养均衡。
解读:
日常巡检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如疾病爆发或寄生虫侵袭等情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定期清理养殖设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饲料供应,则有助于满足大珠母贝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不同需求,促进其正常发育。
疾病防控
标准条款:
- 8.1.1 建立健全疾病监测体系,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并隔离处理。
- 8.1.2 使用环保型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使用违禁药品。
- 8.1.3 加强预防工作,通过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发病几率。
解读:
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对于保障整个养殖场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能够让管理者第一时间掌握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选用符合规定的药物既能有效控制病情又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从源头上加强预防工作,比如优化养殖环境,可以大大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收获与加工
标准条款:
- 9.1.1 当大珠母贝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收获,通常壳长达到15cm左右为宜。
- 9.1.2 收获后应尽快进行清洗、分级包装,并做好记录。
- 9.1.3 加工过程中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规定,确保最终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解读:
适时收获不仅能保证珍珠品质,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及时清洗分级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整个加工环节中,遵循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关乎企业的信誉和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大珠母贝人工养殖技术规范》从选址到收获加工等多个方面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操作指南,为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将有助于推动当地珍珠产业朝着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