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养殖大黄鱼的等级划分、规格要求、检验方法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养殖大黄鱼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Title:Specification for Grades and Sizes of Cultured Large Yellow Croak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2148-2023《养殖大黄鱼等级规格》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养殖大黄鱼的分级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以下是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内采用池塘、网箱等设施养殖的大黄鱼产品分级。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场景,确保了其在特定养殖环境下的适用性。
2. 术语和定义:
- 养殖大黄鱼:指通过人工控制条件饲养的大黄鱼。
- 等级划分:根据体重、体长及外观质量等因素将大黄鱼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消费者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并指导养殖户调整养殖策略以达到更高品质。
3. 技术要求:
- 重量与长度:不同等级对应的具体重量和长度范围。例如,特级品要求个体重量≥750克且体长≥30厘米;一级品则为500克至749克之间,体长25至29厘米;二级品为300克至499克,体长20至24厘米。这些具体数值能够帮助生产者准确判断产品的级别。
- 外观质量:包括鱼体完整无损、鳞片紧密、眼睛明亮、鳍条整齐等指标。良好的外观不仅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养殖状况的直观体现。
4. 检验方法:规定了如何测量体重、长度以及检查外观的方法步骤。比如使用电子秤称重时需保证精度达到±1克;利用专用尺子测量体长时注意从吻端量至尾鳍基部;对外观检查则需在自然光下进行,避免光线影响判断结果。
5. 判定规则:当某项指标不符合相应等级要求时,应降级处理。若多项指标均未达标,则视为不合格品。这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依据,便于统一执行标准。
6. 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要求所有经过分级的大黄鱼都必须标注清晰的等级标识,并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防止损伤;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保持低温环境,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条件下;贮存时也需维持适宜温度,防止腐败变质。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养殖大黄鱼等级规格》不仅涵盖了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技术细节,还强调了对产品质量全程管控的重要性。这对于促进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大黄鱼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