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控制及评价改进。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Title:Management and Service Specification for Township (Street) Social Works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03.10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管理与服务规范》(编号为DB 3307T 133—2023)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管理工作和服务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
第4.1条:机构设置
- 解读:本条款要求社会工作站应具备独立的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不仅保证了工作站的基本运行条件,还强调了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4.2条:人员配置
- 解读:规定每个社会工作站至少需要配备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同时鼓励聘用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这一规定确保了社会工作站能够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也体现了对从业人员资质的要求。
服务内容与流程
第5.1条:服务内容
- 解读:明确了社会工作站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救助服务、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服务等。这意味着社会工作站不仅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致力于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
第5.2条:服务流程
- 解读:提出了从需求评估到服务实施再到效果评价的一整套标准化流程。通过这样的流程化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服务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监督与评估
第6.1条:监督机制
- 解读: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居民代表以及第三方机构组成的联合监督小组,定期对社会工作站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监督方式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服务质量。
第6.2条:绩效评估
- 解读: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绩效评估,评估指标涵盖服务满意度、工作完成情况等多个维度。绩效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和完善工作的依据,促使社会工作站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
以上是对《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管理与服务规范》中一些重要条文的深入解读。这些规定对于促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