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富硒油用紫苏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富硒油用紫苏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lenium-enriched Oilseed Perilla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03T 30-2023《富硒油用紫苏生产技术规程》是山西省运城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富硒油用紫苏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栽培环境与土壤条件
标准规定了栽培富硒油用紫苏时对环境的要求。种植区域应选择在大气环境质量达到GB 3095中规定的二级标准以上的地方,并且灌溉水质需符合GB 5084的规定。土壤pH值应在6.0至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这意味着种植地不仅需要空气质量良好,而且水源清洁,土壤肥沃且呈微酸性至中性状态,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紫苏的健康生长和硒元素的有效吸收。
种子处理与播种
关于种子处理部分,标准建议使用经过检测确认无病虫害且发芽率高于90%的优质种子。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采用温水浸泡或药剂拌种的方式。播种时间一般安排在当地气温稳定回升后的春季,行距保持在40至50厘米左右,株距为20至30厘米,这样既保证了通风透光又便于后期管理。
施肥管理
施肥是影响富硒油用紫苏产量及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提出要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合理施用肥料,通常情况下氮磷钾比例为1:0.5:1。特别强调了施用含硒肥料的重要性,指出可以通过叶面喷施或根部施肥的方法补充硒元素,确保每亩土地上的硒含量达到预期目标。此外,在整个生育期内还需适时追加适量的有机肥以维持土壤活力。
病虫害防治
为了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控策略。包括选用抗性强的品种、轮作倒茬减少连作障碍;利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以及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初期症状等措施。同时,还鼓励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捕器来捕捉害虫成虫,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收获与加工
当植株大部分叶片变黄脱落、茎秆变硬时即可收获。收获后应尽快将鲜品送入加工厂进行初步处理,主要包括清洗去杂、分级包装等步骤。对于用于榨取油脂的部分,则需进一步干燥至水分含量低于10%,然后通过冷榨或其他适宜工艺提取出高质量的富硒紫苏油。
总之,《富硒油用紫苏生产技术规程》从种植环境的选择到具体操作细节都做出了明确指导,有助于提高富硒紫苏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