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蜘蛛控制稻飞虱的技术要求,包括生态环境管理、蜘蛛保护与增殖、田间操作方法等。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稻田生态系统中利用蜘蛛进行稻飞虱生物防控的生产与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ling Rice Planthoppers by Spiders in Paddy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蜘蛛控制稻飞虱技术规程》(DB3209/T 1180-2019)是由江苏省盐城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保护和利用稻田蜘蛛等天敌昆虫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对稻飞虱的有效控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 稻飞虱:指危害水稻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 稻田蜘蛛:包括多种捕食性蜘蛛,如狼蛛、跳蛛等,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自然敌人角色。
技术要求
# 一、环境条件
1. 适宜区域
- 标准规定了稻田蜘蛛控制稻飞虱技术适用于江苏盐城地区的稻田。这是因为该地区气候湿润,适合稻田蜘蛛的生存繁殖。
2. 稻田管理
- 要求稻田灌溉系统完善,确保水源清洁无污染。良好的灌溉条件有助于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为蜘蛛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 二、生物防治措施
1. 保护与增殖
- 强调在稻田种植过程中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特别是广谱性杀虫剂,以避免对稻田蜘蛛造成伤害。
- 推荐采用“稻鸭共作”、“稻鱼共生”等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增加稻田蜘蛛的数量。
2. 人工释放
- 在特定情况下,如稻飞虱爆发初期,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引入稻田蜘蛛,比如从其他健康稻田采集蜘蛛卵块或成虫进行移植。
# 三、监测与评估
1. 虫情监测
- 定期检查稻田内的稻飞虱种群密度,同时观察稻田蜘蛛的活动情况。建议每亩设置5个以上监测点,每月至少监测一次。
2. 效果评价
- 根据稻飞虱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水稻产量的稳定性来评估生物防治的效果。如果稻飞虱得到有效控制且水稻增产,则说明生物防治措施是成功的。
注意事项
- 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不可盲目照搬。
- 对于初次尝试生物防治的农户,建议先从小面积试验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后再扩大应用范围。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稻田蜘蛛控制稻飞虱技术规程》不仅强调了科学合理的生物防治手段,还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