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坡面植被修复的技术要求、实施方法、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黄土丘陵区的坡面植被修复工程及相关生态保护项目。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lop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Inner Mongol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坡面植被修复技术规程(DB15/T 3240—2023)是一部专门针对该地区坡面植被修复的技术规范。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内蒙古黄土丘陵区的坡面植被修复工程,包括裸露坡面、退化草地以及因人为活动导致植被破坏的区域。明确了规程的应用场景和目标区域。
2. 术语和定义:
- 植被恢复:指通过自然演替或人工干预使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接近原生状态的过程。
- 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生境斑块的线性结构,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迁移。
3. 植被选择原则:
- 应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植物品种,因其适应性强且能有效维持区域生态平衡。
- 对于特定土壤条件下的植物选择,需考虑植物的耐旱性、抗逆性和生长速度等因素。
4. 施工准备:
- 在开始任何植被修复工作之前,必须对现场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现有植被状况等信息收集。
-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确保所有参与人员接受相关培训。
5. 植被恢复措施:
- 直接播种法:适用于坡度较小且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种子处理应遵循规程要求,以提高发芽率。
- 植苗造林法:对于坡度较大或者土壤贫瘠的地方,建议采用这种方法。苗木来源需符合国家标准,并注意种植密度控制。
- 喷播绿化技术:利用机械将混合有草种、肥料及粘结剂的浆液均匀喷洒于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植物生长。
6. 后期管护:
- 定期检查植被覆盖情况,及时清除杂草并补充缺失部分。
-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灌溉频率,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加强水分供给。
- 防治病虫害发生,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防治。
7. 监测评估体系:
- 建立长期跟踪监测机制,记录植被恢复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评估,分析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据此调整后续管理策略。
以上内容仅为规程部分内容摘录及简要说明,具体实施时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