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术语和定义、系统构成、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及质量评定准则。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安装和验收。
Title:Data Center Prefabricated Cooling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M51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DZJN 306-2024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中关于冷量计算方式的变化》
在TDZJN 306-2024版标准中,冷量计算方式与旧版相比有了显著变化。这一改变主要体现在对冷量计算公式的调整上。
在旧版标准中,冷量计算公式为Q=K*A*ΔT,其中Q代表冷量,A是换热面积,ΔT为温差,K是传热系数。这个公式虽然简单易懂,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预制化制冷系统时,其准确性难以保证。
新版标准引入了更精确的冷量计算公式:Q=∑(G*Cp*ΔT),其中Q依然是冷量,G表示流体质量流量,Cp为流体定压比热容,ΔT为流体进出口温度差。这个公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制冷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多回路并联运行的情况下,可以分别计算每个回路的冷量,然后累加得到总的冷量。
这种变化对于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设计阶段,工程师可以根据这一公式更准确地评估制冷需求,从而合理配置设备,避免资源浪费。其次,在运行维护阶段,通过实时监测流体的质量流量、定压比热容以及进出口温度等参数,可以动态调整制冷系统的运行状态,提高能效比。
举例来说,某数据中心采用预制化制冷系统,包含两个独立的制冷回路。根据旧版标准计算得出的总冷量为1000kW,但实际运行中发现设备负载率偏低,能源消耗较高。经过分析发现,两个回路的实际冷量分别为600kW和450kW,总冷量为1050kW,高于预期值。按照新版标准重新调整制冷策略后,不仅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还降低了能耗约8%。
因此,冷量计算方式的变化体现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有助于推动数据中心预制化制冷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