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赏兼用型百合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球选择与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储运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食赏兼用型百合在浙江省范围内的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Edible and Ornamental Lil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11T 267─2023 食赏兼用型百合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食赏兼用型百合种植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于推动百合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范围”部分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食赏兼用型百合的生产全过程,包括种球选择、土壤准备、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等环节。这意味着在整个百合栽培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循此标准,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其次,“术语和定义”中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了清晰界定。例如,“食赏兼用型百合”是指既可食用又能观赏的百合品种;“种球”则是指经过特殊处理用于繁殖的新一代鳞茎。这些定义有助于从业者准确理解标准内容并正确执行相关操作。
在“种球选择与处理”这一章节里强调了种球质量的重要性。规定种球应来源于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株,并且大小均匀、重量适中。同时要求对种球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害发生。这一步骤直接关系到后续生长状况的好坏,因此不可忽视。
关于土壤条件,“土壤准备”部分建议选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壤土作为栽培基质。并且需要提前深耕翻土,施足底肥,为百合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还提到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pH值至适宜范围,通常保持在6.0-7.5之间较为理想。
定植密度也是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定植”条款指出根据不同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行距和株距,既要保证通风透光又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一般情况下,行距控制在30-40厘米左右,株距则维持在15-20厘米之间比较合适。
病虫害综合防控是保障百合健康成长的关键措施之一。“病虫害防治”部分提倡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治理。比如通过轮作换茬减少连作障碍;利用黄板诱杀蚜虫;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来捕食害虫等等。同时也要注意适时喷洒高效低毒农药,但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避免过量造成药害。
最后,“采收”环节规定了最佳收获时间点。通常是在开花后20-30天内完成采摘工作,此时百合鳞片饱满、色泽鲜艳且口感最佳。采收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防止损伤,并及时分级包装入库保存。
综上所述,《DB3311T 267─2023 食赏兼用型百合栽培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系统地规范了百合栽培流程,为生产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依据。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每一个步骤,才能培育出高品质的食赏兼用型百合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