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地青贮玉米与饲用大豆混播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地块选择、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在山东省内盐碱地进行青贮玉米与饲用大豆混播栽培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rcropping Cultivation of Silage Corn and Forage Soybean on Saline-Alkali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3705/T 17-2023盐碱地青贮玉米与饲用大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是山东省东营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盐碱地青贮玉米与饲用大豆混播的栽培技术,提高种植效益。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上的青贮玉米与饲用大豆混播栽培。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作物类型,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术语和定义
1. 青贮玉米:指用于制作青贮饲料的专用玉米品种。
2. 饲用大豆:特指经过选育适合用作饲料的大豆品种。
3. 混播:在同一地块上同时播种两种或多种作物的技术。
这些术语的定义有助于统一行业内对相关概念的理解,确保后续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品种选择
1. 青贮玉米品种:应选用抗逆性强、生物产量高、适口性好的品种。例如,可以选择“登海605”等耐盐碱且产量稳定的品种。
2. 饲用大豆品种:宜选择生育期短、蛋白质含量高的品种。推荐使用“齐黄34”等适应性强的品种。
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成功混播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和质量。
四、整地与施肥
1. 整地:在播种前需深耕细耙,使土壤疏松平整。对于盐碱地,要特别注意排水降渍,改善土壤结构。
2. 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适量氮磷钾复合肥。具体用量可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调整,一般每公顷施用有机肥30吨左右。
良好的土壤条件能够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生长发育。
五、播种技术
1. 播种时间:青贮玉米与饲用大豆的最佳播种时间为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初。
2. 播种方式:采用条播或穴播的方式进行混播。青贮玉米行距为60厘米,饲用大豆行距为30厘米,两者间隔种植。
3. 播种量:青贮玉米每公顷播种量约为60公斤,饲用大豆每公顷播种量约为20公斤。
科学合理的播种技术可以保证两种作物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六、田间管理
1. 水分管理:根据天气情况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增加灌溉次数。
2.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防治。
3. 杂草控制:适时进行中耕除草,避免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
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障作物健康生长。
七、收获与贮存
1. 收获时机:当青贮玉米籽粒达到乳熟期,饲用大豆叶片开始脱落时即可收获。
2. 贮存方法:将收获后的青贮玉米与饲用大豆混合切碎,装入密封容器中进行发酵处理,制成优质的青贮饲料。
正确的收获和贮存方法不仅关系到饲料的质量,也影响其长期保存的效果。
以上内容是对《DB 3705/T 17-2023盐碱地青贮玉米与饲用大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中部分重要条款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