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小粒大豆标准化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小粒大豆的标准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of Small-grain Soybean in Northern Heilongjiang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1/T67—2023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小粒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导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小粒大豆种植的重要标准文件。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规程要求选用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产量高的优质品种。如“东农豆25”、“黑农48”等,这些品种经过多年的试种和推广,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2. 播种时间:规定最佳播种期为5月上旬至中旬。此期间气温稳定在10℃以上,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过早播种可能导致低温冻害,过晚则影响成熟期。
3. 施肥管理:强调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30吨,氮磷钾比例为1:2:2。在开花结荚期视植株长势适量追施尿素或复合肥,以促进籽粒饱满。
4. 田间管理:包括合理密植、及时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建议每公顷保苗数控制在35万株左右,采用化学除草剂结合人工拔草的方式清除杂草,定期巡查田间情况,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防治。
5. 收获与储藏:当植株叶片大部分脱落、豆荚变黄时即可开始收获。收获后需尽快晾晒至水分含量低于13%,然后入库储存,保持通风干燥环境,避免霉变。
以上内容为核心操作要点,严格按照规程执行可以有效提高小粒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