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乌鳢综合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稻田工程改造、水稻栽培管理、乌鳢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收获与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稻-乌鳢综合种养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Rice and Snakehead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乌鳢综合种养技术规程(DB3305/T 281-2023)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稻田与乌鳢养殖的结合模式,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种养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稻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地方。具体而言,稻田的pH值应在6.5至7.5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并且要确保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这些条件能够为稻谷和乌鳢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种养密度控制
根据标准,每亩稻田中乌鳢的放养数量不宜超过1000尾。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乌鳢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避免因过度密集而导致的竞争压力。同时,标准还建议定期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水平,保持在4mg/L以上,以支持乌鳢健康生长。
三、饲料投喂管理
标准强调,饲料的选择应当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规定,并且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投喂量。幼苗期每日投喂两次,成鱼期则可减少到一次。此外,还需注意饲料的营养配比,确保蛋白质含量达到35%左右,脂肪含量控制在5%-8%之间。
四、疾病防控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标准提出了多项防控措施。首先,定期清理稻田底部淤泥,保持良好的水质;其次,在乌鳢放养前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再次,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采取相应治疗手段。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五、收获与销售
关于收获时间,标准建议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安排。通常情况下,乌鳢的最佳捕捞时间为养殖后第8个月左右。对于稻谷,则需关注成熟度,适时收割。所有产品均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综上所述,《稻-乌鳢综合种养技术规程》(DB3305/T 281-2023)从多个方面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对于推动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从业者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