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瘟病菌无毒基因检测的PCR法技术要求、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及报告。本文件适用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为水稻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tection of Avirulence Genes of Magnaporthe oryzae by PCR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8T 182-2023《稻瘟病菌无毒基因检测 PCR 法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术标准,用于指导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分子检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样品采集与保存
标准指出样品应从疑似感染稻瘟病的水稻植株上采集,包括叶片、茎秆等部位。样品需在发病初期采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采集后的样品应立即置于低温环境中(如4℃),并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提取。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样品可冷冻保存于-70℃以下,但不宜超过一个月。
核酸提取
核酸提取是PCR检测的基础步骤。标准推荐使用商业化试剂盒进行核酸提取,要求提取的DNA浓度不低于50ng/μL,且OD260/280比值应在1.8至2.0之间。提取过程中要避免污染,操作台面和实验器材需提前进行紫外照射灭菌处理。
引物设计与合成
针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设计至关重要。标准建议引物长度为18-25个碱基,GC含量控制在40%-60%之间,并确保引物之间不存在互补序列。引物合成后需通过PAGE电泳或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并由专业机构鉴定其序列正确性。
PCR反应体系
PCR反应体系需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配方配置。通常包括2×Master Mix、正向引物、反向引物及模板DNA。标准规定扩增反应总体积为20μL,其中模板DNA量不超过5μL。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分钟;随后进行35个循环:94℃变性30秒,55-60℃退火30秒,72℃延伸30秒;最后72℃延伸5分钟。
结果分析
PCR产物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标准要求电泳缓冲液采用1×TAE溶液,电压设置为80-100V,时间约为30分钟。根据预期片段大小判断是否存在目标基因。阳性对照应显示清晰的目标条带,阴性对照则不应出现任何条带。同时,需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验证,以确认扩增片段的特异性。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标准强调了全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实验室需定期校准仪器设备,建立内部质控体系,包括设立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以及空白对照。此外,每批检测至少重复两次,当两次结果一致时才可判定为有效数据。
以上内容基于DB2308T 182-2023标准中的核心条款进行了详细解析,旨在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规范,从而提高稻瘟病菌无毒基因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