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秧田管理的操作技术要求,包括整地、播种、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水稻秧田的生产管理。
Title:Rice Nursery Field Management Oper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8T 171-2023《水稻秧田管理操作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秧田的管理操作流程,提高秧苗质量和产量。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播种前准备
标准中规定,在播种前应进行土壤检测,确保pH值在5.5-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同时要求对秧田进行平整处理,保证田面平坦,无明显高低差。这是因为适宜的土壤条件能为秧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而平整的田面有助于水分均匀分布,减少病害发生。
二、播种密度与方法
标准指出,每平方米播种量应在300克至400克之间,具体根据品种特性调整。播种时采用机械播种机较为理想,可以实现精确控制播种量和深度。这样做既能保证秧苗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又可避免因播种过密导致的苗弱现象。
三、水分管理
在秧苗生长期间,需保持田间持水量在60%-80%范围内。特别是在分蘖期,要特别注意防止水层过高或过低。如果发现田间积水过多,应及时排水;若干旱缺水,则需及时灌溉。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持根系正常呼吸作用,促进养分吸收利用。
四、施肥管理
本标准强调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70%,追肥则集中在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氮磷钾比例建议为2:1:1,并且提倡使用缓释肥料以延长肥效。合理施肥不仅能够满足秧苗不同阶段的需求,还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五、病虫害防治
对于病虫害防控,标准提倡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治理。例如,在插秧前后喷洒一次防虫药剂预防稻飞虱等害虫侵害;同时加强田间巡查,一旦发现病斑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剪除病叶等。这种方法既考虑到了环境保护也兼顾了实际操作可行性。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该标准内容的一部分精华所在,全面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将有助于提高水稻秧田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高品质的稻谷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