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玉米轮作少耕免耕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田间管理措施、病虫草害防控及收获与储运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大豆与玉米轮作种植中采用少耕或免耕技术的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duced-tillage and No-tillage in Soybean-Corn Ro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8T 156-2023《大豆-玉米轮作少耕免耕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发布的关于大豆和玉米轮作种植的一项地方标准。这项标准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护黑土地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大豆与玉米轮作区采用少耕或免耕方式进行种植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明确了标准的地域性和作物种类,确保了技术应用的针对性。
二、术语和定义
1. 少耕:指在传统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翻动次数和深度的一种耕作方式。
2. 免耕:不进行土壤翻动,直接在上茬作物残留物覆盖的地表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方式。
这些定义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依据。
三、轮作制度设计
推荐的大豆与玉米轮作周期为两年,即第一年种植玉米,第二年种植大豆。这种轮作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四、播种前准备
1. 土壤检测:在播种前应进行土壤养分检测,根据结果合理施用肥料。
2. 残留物处理:对于前茬作物残留物较多的情况,可采用机械粉碎还田的方式处理,但不得破坏地表结构。
这部分强调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和残留物处理来保证后续作物的良好生长环境。
五、播种技术要点
1. 玉米播种:建议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播种深度控制在4-6厘米之间。
2. 大豆播种:同样推荐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深度保持在3-5厘米范围内。注意调整行距以适应机械化收获需求。
以上内容明确了不同作物播种时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提高播种效率和质量。
六、田间管理
包括水分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需及时灌溉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同时密切监测田间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立即采取措施予以防控。
七、收获与秸秆处理
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田间残留物,可以选择粉碎还田或者集中堆放等方式进行处理,避免影响下一季作物播种。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大豆-玉米轮作少耕免耕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关键技术环节,还特别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促进当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