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膜下滴灌马铃薯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进行的马铃薯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Potato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09T 0005-2023 膜下滴灌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膜下滴灌条件下马铃薯的种植过程,提高产量和品质。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土壤准备与施肥
在土壤准备方面,规程要求选择土层深厚、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的沙壤土或壤土作为种植地,并且需要进行深翻整地,深度不低于30厘米。关于施肥,规程强调要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施用基肥,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公斤以上,氮磷钾复合肥50公斤左右,同时提倡使用生物菌肥以改善土壤结构。
二、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
规程指出应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且抗病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种薯处理上,要求剔除病虫害感染及损伤种薯,在播种前7-10天置于18-20℃环境下催芽,待芽长至0.5-1.0厘米时即可播种。
三、播种时间与密度
播种时间应依据当地气温情况确定,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即可开始播种。播种密度则需结合品种特性来定,通常行距为60-70厘米,株距为25-30厘米,每亩保苗数控制在4000-5000株之间。
四、田间管理
规程对田间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及时查苗补苗,确保全苗;二是合理灌溉,采用膜下滴灌方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四是适时追肥,特别是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要加强钾肥的施用。
五、收获与贮藏
收获应在植株枯黄、块茎成熟时进行,避免机械损伤。收获后的马铃薯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温度保持在1-3℃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定期检查防止腐烂变质。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1509T 0005-2023 膜下滴灌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涵盖了从土壤准备到收获贮藏整个生产周期的关键环节,为实现高效优质的马铃薯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