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原则、组织管理、运行机制、评价与激励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管理和评估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l Worker (Employee) Innovation Studio
中国标准分类号:A41
国际标准分类号:03.10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1508T 148—2023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和运行。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范围”部分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符合标准要求都可以申请设立此类创新工作室。
其次,在“术语和定义”章节中对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被定义为以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等优秀人才为核心成员,围绕生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工作平台。这一定义强调了工作室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并且需要由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来引领。
在“基本要求”部分规定了创新工作室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必要的设备设施;成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并且团队结构合理;同时还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基本要求确保了工作室能够正常运作并实现预期目标。
对于“组织与管理”,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工作室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包括工作计划制定、成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还应该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此外,还鼓励企业给予适当的支持如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措施促进工作室的发展壮大。
最后,在“考核评价”方面强调了定期对工作室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其工作效率和成效,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样可以保证整个体系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不断进步发展。
总之,《DB 1508T 148—2023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规范》为推动区域内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相关单位更好地按照标准执行从而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