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苜蓿混作饲用燕麦高效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栽培环境、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苜蓿与饲用燕麦混作的高效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efficiency Cultivation of Alfalfa and Forage Oat Intercropp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233—2023《苜蓿混作饲用燕麦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苜蓿与饲用燕麦的混作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
标准规定了在选择苜蓿和饲用燕麦品种时应考虑的因素。选择抗病性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至关重要。例如,在高寒地区应选用耐低温的品种,在干旱地区则需选择耐旱性好的品种。此外,还应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合的品种,以确保作物能够良好生长。
二、播种技术
关于播种技术,标准强调了适时播种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春季或秋季为最佳播种期。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如晒种、浸种等,以提高发芽率。同时,合理的播种密度也是关键,过密会导致植株间竞争加剧,影响生长发育;过稀则会降低土地利用率。播种深度通常控制在2-3厘米之间,这样既能保证种子顺利萌发又能避免被雨水冲刷出来。
三、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部分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水分管理、施肥方案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其中提到灌溉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度浇水。施肥方面建议采用平衡施肥法,即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求合理搭配氮磷钾肥的比例。对于病虫害防治,则提倡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来减少环境污染。
四、收获时间确定
关于收获时间的确定,标准指出当苜蓿达到开花初期且饲用燕麦进入乳熟期时即可开始收割。此时两者均处于营养成分较高的阶段,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牧草产品。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天气状况灵活调整收获计划,尽量避开雨季以免造成损失。
五、储存与利用
最后还特别强调了收获后的储存与利用环节。要求将新鲜牧草及时晾晒至适当含水量后方可入库保存,并且要定期检查库存情况防止霉变等问题发生。此外,在使用这些牧草作为饲料时也应注意配比均衡以满足牲畜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解析可以看出,《苜蓿混作饲用燕麦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种植到收获再到后续处理等多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而且还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将有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