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引黄灌区微咸水与淡水联合灌溉的节水控盐技术要求,包括灌溉规划、水质管理、灌溉方法及土壤盐分控制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引黄灌区内利用微咸水和淡水进行联合灌溉的农田节水与土壤盐渍化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ater-saving and Salt-control by Conjunctive Use of Brackish and Freshwater in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4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222—2023《引黄灌区微咸水与淡水联合灌溉节水控盐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地方标准。该标准主要适用于引黄灌区,旨在通过合理调配微咸水和淡水,实现农业节水与土壤盐分控制的双重目标。
以下是对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界定了“微咸水”、“联合灌溉”等核心概念。“微咸水”是指矿化度介于2g/L至5g/L之间的地下水或地表水;“联合灌溉”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微咸水与淡水混合使用的技术模式。这些定义为后续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
微咸水水质要求
标准规定了微咸水用于灌溉时的各项水质指标限值,包括pH值、电导率、钠离子浓度等。例如,微咸水的电导率应控制在2~5mS/cm之间,这有助于确保作物生长不受影响同时避免土壤盐渍化加剧。
灌溉制度设计
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和土壤条件,标准提出了相应的灌溉定额及频次建议。对于耐盐性强的小麦等作物,在非关键生长期可适当增加微咸水量比例;而对于敏感性较高的蔬菜类作物,则需严格控制微咸水使用量,并保证后续有足够的淡水冲洗以防止盐害积累。
盐分管理措施
为有效控制土壤盐分含量,标准强调了定期监测土壤含盐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调控策略。当发现土壤表层盐分超标时,应及时采取深翻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盐分向下迁移扩散。
经济效益评估
标准还特别关注了采用该技术后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要求从灌溉成本节约、产量提高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通过对比传统灌溉方式与联合灌溉模式下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总之,《引黄灌区微咸水与淡水联合灌溉节水控盐技术规程》是一部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地方性技术规范,它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