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猴头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设施与材料、菌种制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猴头菇的栽培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ericium erinaceus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789-2023《猴头菇栽培技术规范》是福建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猴头菇的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菌种选择:标准要求选用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优良品种。具体来说,应选择菌丝生长健壮、子实体发育良好、无污染的优质菌种。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栽培出的猴头菇品质优良且产量稳定。
2. 栽培基质配制:标准规定栽培基质主要由阔叶树木屑、棉籽壳、麸皮等原料组成。其中木屑占60%-70%,棉籽壳占20%-30%,麸皮占10%-15%。此外还需加入适量石膏和石灰调节pH值至5.5-6.5。合理的基质配比可以为猴头菇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3. 栽培环境条件:标准指出猴头菇栽培室温度应控制在15℃-2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光照强度维持在500-1000勒克斯。同时要求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适宜的环境条件能够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栽培成功率。
4. 出菇管理:当菌袋表面长满白色菌丝后,需将温度降至12℃-18℃并增加光照强度至1000-1500勒克斯,促使子实体分化形成。待子实体长至2-3厘米时,适当降低湿度至80%-85%,以利于子实体充分膨大。科学合理的出菇管理措施有助于提升猴头菇的商品价值。
以上内容体现了DB35/T 789-2023标准中关于猴头菇栽培的一些核心技术要点,对于从事猴头菇种植的企业和个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