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盐津乌骨鸡育雏期的环境要求、饲养管理、卫生防疫及常见问题处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盐津乌骨鸡育雏期的养殖生产及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reeding of Yanting Black-Boned Chickens during Brooding Perio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盐津乌骨鸡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家禽品种,其育雏期的科学管理对于后续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以下将从DB5306/T 118-2023《盐津乌骨鸡育雏期养殖技术规程》中提取关键内容并进行深度解读。
育雏环境条件
规程明确指出,育雏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初生雏鸡入舍时,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2℃至34℃之间,并根据日龄逐渐降低温度,每周下降约2℃直至达到18℃至22℃。相对湿度维持在60%至70%,确保空气新鲜流通但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向鸡群。这样的环境设置能够有效减少疾病发生率,促进雏鸡健康成长。
饲养密度与分群管理
为了保证每只雏鸡都能获得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营养摄入,建议每平方米饲养数量不超过30只。同时强调了早期分群的重要性,即依据雏鸡的体重差异进行合理分群,以利于统一管理和均衡生长。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体成活率,还能为后期规模化养殖奠定基础。
饲料配比与喂养方式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雏鸡的成长发育。规程要求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作为主食,并适当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添加剂来满足特定生理需求。首次开食应在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进行,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投喂,每日至少喂食五次以上,确保饲料新鲜且易于消化吸收。
卫生防疫措施
卫生防疫是育雏工作的重中之重。规程特别提到要定期清洁消毒育雏环境,包括但不限于饮水器、食槽以及地面墙面等设施。此外,还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预防常见传染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通过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可以大幅度降低病害风险,保障整个养殖过程的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盐津乌骨鸡育雏期养殖技术规程》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原则,涵盖了从环境调控到日常护理等多个方面。遵循这些规范操作,不仅能够提升养殖效益,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中注重细节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