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信息报告与处理、档案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工作。
Title:Norm for Terrestrial Wildlife Epizootic and Disease Surveilla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DB34/T 4624-2023)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科学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5.1 监测区域划分
该条款要求根据野生动物栖息地、分布特点以及潜在疫病传播风险,合理划分监测区域。例如,对于候鸟迁徙通道应设置重点监测点,同时兼顾固定栖息地和季节性活动区域。这一规定旨在确保监测网络覆盖全面且具有针对性,避免遗漏高风险区。
5.2 监测对象确定
明确规定了需重点关注的物种类型,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外来入侵物种及可能携带重要人畜共患病原体的种类。具体而言,对于猛禽类应特别关注新城疫等病毒,而水生哺乳动物则要警惕布氏杆菌病等细菌性疾病。通过明确监测目标,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配置资源并提高检测效率。
6.1 样品采集方法
详细描述了不同样本类型的采集流程和技术要点。如血液样本需使用无菌容器,并立即冷藏保存;粪便样本应在清晨采集新鲜排泄物并迅速冷冻处理。此外还强调了操作过程中防止污染的重要性,比如穿戴防护装备、使用一次性器具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保证样品质量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7.2 数据记录与分析
要求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采样时间地点、天气状况、个体特征描述等内容。数据分析时不仅要统计阳性率还要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关联性研究,以期发现潜在规律或预警信号。长期积累的数据可用于评估疫病流行趋势并指导防控策略制定。
8.3 应急响应机制
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当按照既定预案启动应急处置程序。首先隔离可疑个体,然后采集相关样品送检确认诊断。在此期间还需加强周边区域巡查力度,必要时采取物理隔离或其他干预手段防止疫情扩散。整个过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确保信息传递及时有效。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几个核心部分的深入剖析,希望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在执行过程中应始终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完善优化监测体系,共同维护生态安全与公共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