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的技术要求,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的抗渍播种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lood-resistant Sowing of Wheat after Rice in the Huai River Reg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606-2023《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种植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农业生产者有效应对稻茬田块中常见的渍害问题,确保小麦高产稳产。以下将选取规程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关键条文解读
# 1. 播种前的土壤准备
条文内容: 播种前应进行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且无明显的大土块。对于常年积水或排水不畅的地块,需提前开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
解读: 这一条强调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成功种植的基础。深耕细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通气性和保水性。特别是在稻茬田中,由于长期湿润环境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因此必须通过机械作业来打破这种状态。同时,开挖排水沟是解决渍害的关键措施之一,能够有效减少田间积水,为小麦种子萌发创造适宜的环境。
# 2. 种子处理
条文内容: 使用质量合格的小麦种子,并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预防病虫害。推荐使用含有多菌灵等成分的杀菌剂与吡虫啉等杀虫剂混合拌种。
解读: 种子处理是保障作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选用高质量种子能提高出苗率和幼苗健壮度。药剂拌种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下害虫侵害及土传病害的发生,如纹枯病、赤霉病等。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真菌病害具有抑制作用;而吡虫啉则是高效的内吸性杀虫剂,可有效控制蚜虫等害虫的危害。
# 3. 合理密植
条文内容: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水平以及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一般情况下,每亩播种量控制在8-10公斤之间。
解读: 合理密植有助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促进群体结构优化。不同区域、不同品种对密度的需求有所差异,过密会导致个体间竞争加剧,影响单株产量;过稀则难以形成理想的群体结构,降低整体产量潜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既要保证足够的植株数量以实现高产目标,又要避免因过度拥挤而导致通风透光不良的问题。
# 4. 施肥管理
条文内容: 实行平衡施肥策略,即氮磷钾配合施用,注重有机肥的应用。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左右,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追肥应在拔节初期完成,第二次则安排在抽穗前后。
解读: 平衡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氮素供应不足会影响叶片功能,进而限制光合作用效率;但过量施用又容易造成徒长现象,增加倒伏风险。磷钾元素同样不可或缺,它们参与了植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此外,有机肥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能改良土壤性质,增强土壤肥力持续性。按照上述比例分配各阶段的施肥量,有利于满足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的不同需求。
# 5. 灌溉与排水
条文内容: 在整个生育期间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土壤湿度状况,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或排水。特别是在抽穗开花期,保持适度湿润有利于提高结实率。
解读: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呈现阶段性特征。苗期需水量较少,过多灌溉反而会抑制根系发育;拔节至孕穗期是需水高峰期,此时充足的水分供应对于促进茎秆伸长和花粉粒发育至关重要;到了后期,则要注意控制水分,防止贪青晚熟。另外,稻茬田本身存在一定的渍害隐患,因此除了合理安排灌溉外,还必须建立健全的排水系统,一旦发现积水应及时排除,以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综上所述,《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规程》从播种前准备到后期管理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建议,涵盖了土壤改良、种子处理、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以及灌溉排水等多个方面。遵循这些原则,可以有效减轻渍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稻茬小麦的整体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