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基本要求、水域环境管理、鱼类放养、饵料投喂、病害防控及捕捞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大水面(如湖泊、水库)开展生态渔业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arge Water Surface Ecological Fish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592-2023《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规范》是安徽省发布的关于大水面生态渔业管理的技术性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关于水域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开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活动的水域必须符合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及以上水质要求。这意味着养殖水域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均需达到相应限值,以确保水体具有良好的自净能力和生态承载力。同时,要求定期监测水质状况,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如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滤食性鱼类等。
二、关于放养模式与密度控制
标准规定了科学合理的放养模式,提倡“多品种混养”和“轮捕轮放”。对于不同种类的鱼类,其放养密度应根据水域条件、饵料供应情况及目标产量来确定。例如,鲢鱼和鳙鱼作为主要滤食性鱼类,其放养比例一般为7:3或6:4,放养密度不宜超过每公顷3000尾。而草食性鱼类如草鱼,则需要根据水体生产力适当调整放养数量。
三、关于饲料投喂
标准强调了使用绿色安全的饲料的重要性。要求饲料中不得含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和添加剂,且蛋白质含量应满足鱼类生长需求。在投喂过程中,要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量、定质),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投喂策略。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要减少日间投喂量,避免因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四、关于病害防控
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建议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养殖区域进行巡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并采取隔离措施。此外,还鼓励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比如利用有益微生物调节水质,增强鱼类免疫力。对于确需用药的情况,必须严格按照兽药管理条例执行,并做好用药记录。
五、关于捕捞管理
标准明确了合理捕捞的时间段和方式。规定每年春季为鱼类繁殖期,在此期间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捞作业。而在其他时段内,则应按照既定计划组织捕捞活动,避免过度捕捞造成资源枯竭。同时,提倡采用网具规格适宜、操作规范的方法进行捕捞,以保护幼鱼资源不受损害。
六、关于环境保护
最后,标准特别强调了生态保护意识。要求所有从事大水面生态渔业活动的企业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擅自改变水域用途,不得破坏周边生态环境。并且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