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结果判定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Resistance to Cyst Nematode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1613—2023《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大豆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的技术标准。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范围
该标准规定了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的鉴定方法,包括试验材料、试验条件、接种方法、病情调查和结果评价等内容。适用于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工作。
术语和定义
- 胞囊线虫病:由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引起的植物病害。
- 抗病性:指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或耐受能力。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的大豆种子应来源于正规渠道,确保种子纯度和发芽率符合要求。同时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健康大豆幼苗作为对照组。
试验条件
试验应在适宜的大棚或温室中进行,保持温度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光照时间为每天12小时。
接种方法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将含有胞囊线虫卵囊的土壤均匀覆盖于实验盆土表面,确保每株幼苗都能接触到足够的病原体。
病情调查
从接种后第7天开始定期观察并记录各处理组大豆植株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叶片黄化程度、根部肿胀情况以及植株生长状况等指标。
结果评价
根据病情调查数据计算发病率、严重度指数等参数,并据此评定大豆品种对该病害的抗性水平。通常分为高抗、中抗、感病三个等级。
以上是本标准中几个关键部分的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规程。通过严格遵循这些步骤,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不同大豆品种对抗胞囊线虫病的能力,为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