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丹巴腮扁叶蜂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流程。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丹巴腮扁叶蜂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of Danba Cheek Flat Leaf Bee DB63T 2187-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187-2023 丹巴腮扁叶蜂监测技术规程》是青海省针对丹巴腮扁叶蜂这一特定害虫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丹巴腮扁叶蜂”、“监测”等核心概念。其中,“监测”被定义为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过程,以评估丹巴腮扁叶蜂种群动态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一定义强调了监测工作的持续性和科学性。
二、监测方法
1. 样地设置:要求在可能受害的林分内设立固定样地,样地面积应不小于0.1公顷,并且要具有代表性。每个监测区域至少设立3个样地,以便于全面掌握区域内丹巴腮扁叶蜂的发生情况。
2. 调查频率:规定每年至少进行4次调查,分别在春季(4月)、夏季(6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这样的频率能够覆盖丹巴腮扁叶蜂的生活周期,有助于及时发现其活动规律。
三、数据记录与报告
要求详细记录每次调查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丹巴腮扁叶蜂的数量、分布范围、寄主植物种类及健康状况等信息。所有数据需保存至少5年,以便后续研究使用。同时,每年度末须提交一份综合报告给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内容应当涵盖全年监测概况、趋势分析以及防控建议等内容。
四、预警机制
当某一监测点连续两年出现超过阈值水平(具体数值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丹巴腮扁叶蜂密度时,即触发预警状态。此时需要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采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制。
五、培训与交流
为了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标准还特别提到要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经验分享会,促进不同地区之间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共享。这样可以提高整体监测水平,增强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六、附录部分
附录中提供了详细的调查表格模板以及计算公式,供实际操作时参考使用。这些工具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数据整理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DB63/T 2187-2023 丹巴腮扁叶蜂监测技术规程》从多个层面规范了丹巴腮扁叶蜂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该害虫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