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中智慧农场(大田作物)的建设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智慧农场(大田作物)的建设与评价。
Title: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Smart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Bases - Part 1: Smart Farms (Field Crop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5/T 1087.1-2023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与评价规范 第1部分:智慧农场(大田作物)》是江苏省苏州市发布的关于智慧农业的标准文件,该标准对智慧农场的建设要求、技术指标、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体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智慧农场应具备信息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其中,信息化是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智能化则是指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则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兼顾。此外,还特别提到智慧农场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确保各环节协调一致。
二、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技术参数。例如,传感器布设密度不得低于每公顷安装5个环境监测点,并且所有设备需具备防水防尘功能,工作温度范围应在-20℃至+60℃之间。对于网络覆盖,要求无线通信网络信号强度不低于-75dBm,以保证数据传输稳定可靠。同时,还规定了数据中心机房面积最小为20平方米,并配备不间断电源系统。
三、生产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作为智慧农场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本标准中得到了重点关注。首先,系统应当支持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包括但不限于气象预报、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制定相应的栽培计划模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灌溉量、施肥频率等操作参数。另外,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还需集成追溯功能,记录从种子挑选到收获入库全过程的关键节点信息。
四、人员培训与管理制度
考虑到智慧农场的成功运营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标准特别强调了相关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所有从事智慧农业工作的员工都必须接受至少40学时的专业知识培训,熟悉所负责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最佳实践案例。此外,还建议设立专门的安全监督小组,定期检查各项设施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隐患。
五、绩效评估体系
最后,针对智慧农场的整体表现,标准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该体系涵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经济效益主要考察单位面积产量增长率、成本降低比例等内容;社会效益侧重于就业机会创造、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而生态效益则关注资源节约情况、环境污染控制效果等指标。每个维度下设若干子项,采用百分制打分方式综合评定成绩。
综上所述,《DB3205/T 1087.1-2023》不仅为智慧农场的设计规划提供了明确指导方针,也为后续管理和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深入学习领会此标准的精神实质,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共同推动我国智慧农业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