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应用。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内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评价工作。
Title: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ommunity (Village) Emergency Shelter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01T 3167-2023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评价规范》是一部专门针对社区和村级应急避难场所的评价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场地选址与布局
条文要求:
场地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地质稳定的地方,避免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解读:
这一条文强调了选址的重要性。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可以有效防止洪水侵袭,而地质稳定性则关系到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通过地质勘探来确保选址符合标准。
设施配备
条文要求:
避难场所内应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包括但不限于饮用水供应系统、食品储备库、医疗急救点等。
解读:
这些设施是保障居民在紧急情况下基本生活需求的关键。饮用水供应系统确保了水源的安全和充足;食品储备库需定期检查和更新,以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和种类多样性;医疗急救点则需要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值班,并备有足够的急救药品。
安全管理
条文要求: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日常维护保养计划以及定期演练制度。
解读:
安全管理是应急避难场所正常运作的核心。应急预案应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启动并指导行动;日常维护保养计划有助于保持设施的良好状态;定期演练则是检验预案可行性和提高人员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
标识标牌
条文要求:
设置清晰醒目的标识标牌,标明入口、出口、功能分区等内容。
解读:
清晰的标识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找到所需的服务区域,尤其是在混乱的情况下。标识标牌的设计应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认知水平,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图形符号。
培训教育
条文要求:
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技能培训。
解读:
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对于减轻灾害损失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每位居民都能掌握必要的逃生技巧。
以上是对《DB6101T 3167-2023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评价规范》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