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牧业气象观测中关于禾本科牧草的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地区禾本科牧草的气象观测及数据收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Pastur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 Gramineae Forage Gras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3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07T 91-2023《牧业气象观测规范 禾本科牧草》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发布的关于禾本科牧草气象观测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观测要素
标准规定了牧业气象观测的主要要素包括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蒸发量等。这些要素的选择基于它们对禾本科牧草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例如,气温直接影响牧草的光合作用效率;降水则关系到牧草的水分供应状况;而日照时数与牧草的开花结实密切相关。观测这些要素有助于全面了解牧草的生长环境条件。
二、观测仪器及精度要求
标准对各类观测仪器提出了明确的精度要求。如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不应大于0.1℃,且最大允许误差为±0.2℃;雨量筒的分辨率为0.1mm,测量误差不得超过±4%;风速仪的测量范围为0.5至60m/s,最大允许误差为±0.5m/s。这些精度要求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观测时间和频率
标准明确了不同观测要素的观测时间与频率。气温和湿度需每日定时观测四次(02:00、08:00、14:00、20:00),而降水量则采用日累计的方式记录。这种观测频率能够满足牧草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气象变化监测需求,同时兼顾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四、观测方法
标准详细描述了各项观测的具体操作步骤。例如,在测定土壤温度时,要求将温度传感器埋设于地下5cm、10cm、20cm处,并保持传感器表面清洁无污物;在记录风向时,应使用风向标并结合罗盘确定具体方向。这些具体的操作指南有助于保证各观测站点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五、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标准强调了数据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审查,剔除明显异常值;利用统计学方法检验数据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定期开展仪器校准工作以维持其正常运行状态。通过实施严格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观测数据的整体水平。
六、资料整编与应用
最后,标准还指出了如何整理分析观测资料以及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管理中的具体做法。建议建立统一格式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历史资料,便于长期跟踪研究;同时鼓励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牧民科学放牧的技术方案,促进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牧业气象观测规范 禾本科牧草》从多个层面系统地规范了相关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提升区域牧草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