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的术语和定义、立地条件选择、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伐利用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红松人工林大径材的培育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Large-diameter Timber in Man-made Korean Pine For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2319—2019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黑龙江省范围内红松人工林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培育。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林地选择与整地
条文内容: 林地应选择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之间,土壤厚度不低于40厘米,pH值在5.5至7.0之间的地块。
解读: 这一条明确了红松人工林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适宜的海拔高度可以确保树木获得足够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土壤厚度直接影响根系发育,而pH值范围则关系到养分的有效性。这些参数的选择能够有效提升红松幼苗的成活率及后续生长速度。
二、苗木质量要求
条文内容: 苗木高度应在30厘米以上,地径不小于0.3厘米,且无病虫害。
解读: 苗木质量直接决定了造林的成功与否。较高的苗木不仅意味着更强的生命力,还能够在初期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同时,健康的植株是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重要保障,因此严格控制病虫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三、抚育管理措施
条文内容: 在幼林期(0-5年),每年至少进行两次除草松土作业,并视情况追施氮肥;进入成林期后,每三年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及时清理枯死树木。
解读: 幼林期是红松生长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助于促进其快速生长。适时施肥能补充营养,帮助幼树健康成长。而成林期的定期维护则有利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四、采伐利用原则
条文内容: 大径材培育目标为胸径达到60厘米以上时方可采伐,且单株材积不得少于0.5立方米。
解读: 这一条体现了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通过设定严格的采伐标准,既能保证木材的质量,又能够避免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此外,这样的规定也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经济效益。
以上四个方面的详细解读展示了《DB23/T 2319—2019》对于红松人工林从建立到管理直至最终收获整个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方针。遵循这些规范将有助于实现红松资源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