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儿童厌食的中医诊断与治疗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儿科临床中医诊疗工作。
Title:Guidelines for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orexia in children
中国标准分类号:ZY 001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ACM 1619-2024 儿童厌食中医诊疗指南》中,相较于2018版标准,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脾虚型厌食”辨证分型的细化与临床应用建议的调整。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细化趋势,也对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中的判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版本指南将“脾虚型厌食”进一步细分为“脾气虚型”与“脾阳虚型”,并分别给出了相应的症状表现、舌脉特征及治疗原则。相比之下,旧版标准仅以“脾虚型”作为统一分类,缺乏对不同类型脾虚的深入区分,导致部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未能获得精准的干预。
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首先,明确了脾虚的不同病理机制,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脾虚制定了差异化的治疗策略,提升了治疗的有效性。例如,“脾气虚型”多见于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而“脾阳虚型”则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便稀,治疗则需温补脾阳,常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此外,新版本还特别强调了“脾虚型厌食”的病程管理与调护建议,提出应注重饮食调养与生活习惯的改善,避免过食生冷油腻,鼓励规律作息,增强脾胃功能。这些内容在旧版中并未明确提及,属于新增的重要条文。
从临床应用角度看,这一变化要求医生在接诊时更细致地观察患儿的全身表现,尤其注意舌象、脉象以及伴随症状,避免因辨证不清而导致误治或疗效不佳。同时,也提醒家长在日常护理中重视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形成医患共同参与的治疗模式。
综上所述,《TCACM 1619-2024》在“脾虚型厌食”辨证分型上的细化,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化,更是对临床实践的有力指导。这一调整为儿童厌食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的依据,值得广大中医从业者深入学习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