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中通讯协议及数据交互的技术要求,包括通讯架构、数据格式、传输协议、安全机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的开发、测试和应用。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mot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s - Part 3: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Data Intera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TH8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3/T 363.3—2023《智能网联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第3部分:通讯协议》作为深圳市地方标准,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通信协议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将选取部分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5.1 数据传输格式
该部分明确了数据传输的基本结构,包括帧头、数据域、校验码和帧尾四个部分。其中帧头采用固定长度标识符,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报文。数据域长度可变,具体由实际应用决定,但需确保不超过最大允许值。校验码采用CRC循环冗余校验算法,以保证数据完整性。帧尾则用特定字符表示一帧数据的结束。此设计确保了即使在网络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准确无误地接收信息。
5.2 数据编码方式
规定了数据编码的具体方法,如ASCII编码、十六进制编码等,并且对于每种编码方式给出了详细的转换规则。例如,在使用十六进制编码时,每个字节都必须转换成两个对应的十六进制字符来表示。这种标准化处理有助于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避免因编码差异导致的数据解析错误。
5.3 数据包优先级
定义了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的优先级划分标准。根据消息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优先级的数据包能够在网络拥堵时优先发送,而低优先级的数据包则会被延迟处理。这一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特别是在需要快速反馈的关键场景下尤为重要。
5.4 安全机制
强调了安全性的保障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加密、身份认证以及访问控制等方面的要求。所有敏感信息都必须经过加密处理后才能进行传输,同时每个接入系统的设备都需要通过严格的身份验证流程。此外,还要求建立完善的访问权限管理体系,只有获得授权的用户或系统才能访问相应的资源和服务。
以上是对DB4403/T 363.3—2023中关于通讯协议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这些条款共同构成了智能网联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的通信基础框架,对于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