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灰同缘小叶蝉的防治原则、监测方法、综合防治措施及具体实施步骤。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茶树种植中灰同缘小叶蝉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Graphocephala marmorata in Tea Plan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023《灰同缘小叶蝉防治技术规程》是广东省针对灰同缘小叶蝉这一农业害虫制定的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监测与预警
标准要求在田间设置固定监测点,定期调查灰同缘小叶蝉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具体规定每公顷设置不少于5个监测点,并且监测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当发现虫口密度达到防治阈值时,应立即发布预警信息。这一步骤至关重要,能够提前发现害虫并采取措施,避免其大规模爆发。
2. 农业防治措施
在农业防治部分,标准强调了合理布局作物种类、轮作制度以及清洁田园的重要性。例如,在种植区域周围避免连续多年种植易感作物,以减少害虫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同时,及时清除田间的残株落叶,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虫源基数,提高作物自身的抗性。
3. 物理机械防治
标准提倡使用黄板诱杀成虫的方法。黄板的颜色对灰同缘小叶蝉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将其悬挂在田间可显著减少田间成虫的数量。建议每亩悬挂黄板的数量为20-30张,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高度和密度。此外,还鼓励采用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既能防止害虫侵入,又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
4. 化学防治原则
化学防治部分明确了用药安全间隔期、交替用药等原则。标准指出,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农药标签上的使用说明,不得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间隔时间。同时,为了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需轮换使用。一旦田间虫口密度低于经济损害水平,则停止施药,避免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5. 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是该标准大力推广的一种环保型防控手段。推荐利用天敌如捕食螨、寄生蜂等来控制灰同缘小叶蝉的数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喷施微生物制剂(如白僵菌)来抑制害虫繁殖。生物防治不仅效果持久,而且对生态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 综合管理策略
最后,标准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总体方针。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将上述各种防治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低毒的灰同缘小叶蝉防治目标,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与稳定。
以上内容基于DB44/T 2023标准中的关键条款进行了深入解析,希望能为广大农户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