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杭州市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的总体原则、要求和具体实施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杭州市内公共服务领域的外文译写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场所标识、信息提示、服务指南等。
Title:Specifica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in Public Service Sector DB3301/T 0423—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 DB3301/T 0423—2023》是杭州市发布的关于公共服务领域中外文标识翻译的标准。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基本原则
1. 准确性: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不得随意增减内容。
解读: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确保译文与原文的信息完全一致,避免因误解或疏忽导致的错误传达。
二、术语使用
2. 标准化: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标准术语。
解读:这强调了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术语使用的规范化和权威性,确保不同场合下同一概念具有统一的表达方式,便于公众理解和使用。
三、字母拼写规则
3. 拼写一致性:对于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应遵循国际通行的拼写规则,并保持在各种文件中的拼写一致性。
解读:此条规定旨在解决由于拼写不一致可能带来的混淆问题,特别是在涉及跨文化交流时,统一的拼写有助于提高沟通效率。
四、图形符号
4. 图形符号设计:图形符号的设计应当简洁明了,易于识别,同时要考虑文化差异,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歧义或不适的图案。
解读:考虑到图形符号直观性强的特点,在设计时需兼顾美观性和功能性,确保其能够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下被正确理解。
五、特殊情境处理
5. 应急情况下的翻译:当遇到紧急状况需要快速提供信息时,可适当简化翻译流程,但仍需保证基本准确性。
解读:该条款为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提供了灵活性,但同时也设定了底线——即使时间紧迫,也不能牺牲信息传递的质量。
六、监督机制
6. 监督检查:由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对公共场所内外文标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解读: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可以促进标准的有效执行,通过持续性的审核与改进,逐步提升公共服务领域的整体服务水平。
以上各条目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指导着公共服务领域中外文译写的实践操作,有助于构建更加友好包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