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泰山螭霖鱼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苗种繁育技术要求、放流操作规程及效果评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泰山螭霖鱼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aishan Chilin Fish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泰山螭霖鱼是一种珍贵的鱼类资源,其增殖放流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DB3709/T 026—2023《泰山螭霖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放流苗种质量要求:标准明确指出放流苗种应来源于经过批准的合法育苗场,并且需要具备“三证”即《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检疫合格证》和《良种证书》。此外,放流苗种需达到健康无病害的标准,体长应在8厘米以上,体重不低于5克。这些指标确保了放流个体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繁殖潜力。
2. 放流环境选择:标准强调放流地点应当位于泰山螭霖鱼自然分布区域内,水体条件良好,包括适宜的水温(通常在10-25摄氏度之间)、充足的溶解氧含量以及稳定的水流状态。同时要求避开工业污染源及人为干扰频繁的区域,以保障放流后鱼类能够顺利适应新环境并形成稳定种群。
3. 放流季节与时段:根据泰山地区气候特点,建议将每年4月至6月作为主要放流时间窗口。此期间气温适中,降水充沛,有利于提高放流成功率。具体操作时还需结合当年天气状况灵活调整,避免极端恶劣天气影响。
4. 放流方式方法:标准推荐采用“人工辅助式”放流模式,即通过专业设备将苗种缓慢释放至目标水域,而非直接倾倒进河中。这样可以减少因碰撞或冲击造成的伤害,提高存活率。同时要求每次放流前对目标水域进行预处理,如清理杂物、检测水质等准备工作。
5. 后期监测与评估体系:为确保增殖放流效果,标准提出了建立长期跟踪监测机制的要求。包括定期记录放流区域内的种群动态变化情况、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捕捞数据等内容。基于收集到的信息,科学评估增殖成效,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苗种筛选到放流实施再到后期管理等多个环节的技术要点,构成了完整的泰山螭霖鱼增殖放流技术框架。严格执行上述规范不仅有助于促进该物种资源的有效恢复,也为其他濒危水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