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成果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Seismic Safety Assess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P53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1/T 1436-2023《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是上海市地方标准,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即对特定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及其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估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评价的目的在于提供科学依据以支持区域内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
工作流程
标准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资料收集、地震活动性研究、地震构造调查、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技术方法,确保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地震活动性研究
在地震活动性研究部分,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地震记录、现代地震观测数据以及地震台网监测信息,建立区域地震活动模型。此外,还需考虑断层活动性对地震发生的影响,并结合地质背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地震构造调查
地震构造调查是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关键环节。标准指出,应采用多种手段如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查明断层分布情况及其活动特性。对于已知活动断层,需进一步评估其对未来地震活动的可能性贡献。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整个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标准要求,在计算地震动参数时,不仅要考虑远场地震效应,还要充分重视近场地震源的影响。同时,还应该采用概率论方法来描述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地震风险水平。
结果表达与报告编写
最后,标准还对最终成果的表现形式做出了明确规定。评价结果应当以地图、图表等形式直观展示出来,并且需要撰写详细的书面报告,其中包含所有相关的数据来源、计算过程及结论等内容。
以上就是DB31/T 1436-2023中几个关键部分的重点解读。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体系框架,有助于提高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此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