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级和分类原则、要求及标识。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
Title:Emergency Shelter Sites -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141-2023《应急避难场所 分级和分类》是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推荐性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级与分类进行了科学规范,为提升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提供了依据。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分级方面,标准明确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避难场所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可容纳较大规模的人群,提供长期避难服务;二级避难场所设施较为完备,能短期容纳较多人群;三级避难场所主要作为临时避难点,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标准规定了一级避难场所需配备固定床位数量、医疗救护点数量等具体指标,体现了不同等级场所的功能差异。
其次在分类方面,标准根据用途将应急避难场所划分为七类:固定型、移动型、专用型、通用型、社区型、公园型和学校型。其中固定型适用于长期避难需求,移动型便于快速部署,专用型针对特定灾种设计。标准特别强调了社区型避难场所的重要性,要求其覆盖范围应满足步行15分钟内到达的要求,以确保居民能够及时就近避险。
此外标准还明确了避难场所规划选址的基本原则,包括安全性、可达性和可持续性。选址时要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靠近人口密集区域但又要避免污染源。标准还提出了分级分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各级各类避难场所均需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
总之DB11/T 2141-2023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体系,为北京市构建高效完备的应急避难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标准不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为其他地区制定类似标准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