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收集体系、运输体系、分拣体系、信息化管理及评价改进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可回收物体系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
Title:Recyclable Wast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Z 1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130-2023《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管理规范》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可回收物管理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可回收物”的概念,即适宜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废弃物。这一定义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确保了所有相关活动都围绕着资源循环利用展开。
基础设施要求
在基础设施方面,标准强调了收集点、转运站以及分拣中心的设置应遵循合理布局的原则。例如,规定每个社区至少设立一个固定的可回收物收集点,并且这些收集点的位置应该方便居民投放。此外,对于转运站和分拣中心,则提出了面积、设备配备等具体要求,以保证整个体系能够高效运作。
收集与运输
关于收集与运输环节,标准指出应采用分类收集的方式,并且鼓励使用智能化手段提高效率。同时,还特别提到运输过程中要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比如采取密闭式车辆进行运输,避免泄漏等问题影响环境。
分类处理
在分类处理部分,标准对不同类型的可回收材料给出了详细的处理指南。例如,对于纸张类废弃物,建议先进行简单的整理如去除塑料封面后再送至专业机构进一步加工;而对于金属制品,则需要经过清洗消毒后才能进入再生产流程。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率,也能保障产品质量。
监督检查机制
最后,标准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包括定期考核评估制度以及信息公开透明度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整体系统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以上就是对DB11/T 2130-2023《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管理规范》中几个核心内容所做的简要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