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中采用生物刺激缓释药剂进行原位生物修复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效果评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使用生物刺激缓释药剂对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进行原位生物修复的工程实施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itu Bioremediation of Organically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 Bio-stimulation Controlled-release Agent Prepar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7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SES 157-2024《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规范》中,生物刺激缓释药剂的调配是一个关键环节。与旧版标准相比,新版对这一部分进行了细化和优化,特别是在缓释药剂的设计与应用上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以“缓释药剂配方设计”为例,新版标准明确指出,缓释药剂应根据目标污染物种类、地下水环境条件以及微生物群落特性来定制化设计。例如,在处理含有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场地时,需特别注意添加能够促进特定降解菌生长的营养物质组合,如氮源、磷源及微量元素等。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强调了控制释放速率的重要性。相较于老版本仅笼统提及需要控制释放速度,新版标准详细规定了通过调整载体材料性质(如孔隙率、表面化学性质等)实现精确调控的方法。此外,还增加了关于如何监测释放过程中各成分浓度变化的具体措施,确保在整个修复周期内都能维持适宜的微生物活动水平。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要求的实际操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目标污染物分析:首先需要对现场采集的水样进行详细的化学分析,确定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其浓度分布情况。
2. 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根据污染物特性和环境条件挑选适合的载体材料,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
3. 营养物质配比优化:基于前期实验结果调整不同营养物质的比例,以达到最佳效果。
4. 释放性能测试:制备样品后开展实验室模拟试验,评估其实际释放行为是否符合预期。
5. 长期监控计划制定:最后还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现场监测体系,以便及时掌握整个修复过程中的动态信息。
总之,《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规范》(TCSES 157-2024) 在缓释药剂调配方面做出了更加科学严谨的规定,有助于提高修复效率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于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深入学习并正确执行这些指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