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中生物刺激缓释药剂的施用技术要求、监测与评估方法及环境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生物刺激缓释药剂进行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的原位生物修复工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itu Bioremediation of Groundwater in Organically Contaminated Sites - Application of Bio-stimulation Controlled-release Ag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SES 156-2024《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规范》中,关于生物刺激缓释药剂的施用,有一项重要的变化值得关注。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对生物刺激缓释药剂的施用条件和操作流程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要求。
以“生物刺激缓释药剂的施用深度控制”为例,这是新旧版本的主要差异之一。旧版标准中,仅笼统要求根据污染深度调整药剂投放量,但未明确具体的深度控制方法。而在新版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通过土壤电阻率测试结合地质雷达扫描来精确确定药剂投放深度的方法。
具体应用时,首先需要使用土壤电阻率仪沿拟修复区域布设测试点,记录不同深度的电阻率数据。通常情况下,高电阻率区域表明此处为砂土或碎石层,适合药剂渗透;低电阻率则可能对应粘土层,需谨慎处理以防药剂流失。接着利用地质雷达对选定区域进行扫描,生成地下结构图像,进一步确认药剂投放的最佳位置。当两者结果一致时,即可按照设计好的网格系统投放缓释药剂,并确保每一点的投放量与该处污染程度相匹配。
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中的浓度配比进行稀释,避免浓度过高造成微生物抑制;二是投放后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指标如溶解氧、pH值等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投加策略;三是做好现场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操作人员接触有害物质。
通过以上方式实施生物刺激缓释药剂的施用,不仅能够提高修复效率,还能有效降低二次污染风险,是符合当前环保要求的有效手段。